岸滩砺刃:蓝军的防守攻坚战
粤东某海域的晨雾尚未散尽,岸滩上的三角锥障碍已凝结起细碎的露珠。当红军两栖突击车的引擎轰鸣声从海平面传来时,蓝军观察员周明远迅速按下激光告警器,暗红色的警示灯在地下工事里骤然闪烁 —— 这场登陆与反登陆的较量,已然打响。
作为岸滩防守的核心力量,蓝军早已构建起多层次防御体系。滩头纵深 500 米范围内,蛇腹型铁丝网与反坦克地雷构成第一道屏障,3 组伪装暗堡隐蔽在礁石缝隙中,每座暗堡都配备 12.7 毫米反器材步枪与自动榴弹发射器,可覆盖直径 200 米的交叉火力网。“我们在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布设了智能水雷,涨潮时自动激活感应装置,能精准识别两栖装备的电磁信号。” 蓝军指挥员孙建华敲击着沙盘,指尖划过标有 “三角锥群” 的区域,“这些障碍不仅能迟滞进攻,更能逼迫红军暴露进攻路线。”
星空官网,星空官网,星空官网(中国),星空官网(中国)红军的首轮攻势比预想中更为猛烈。63A 型水陆两栖坦克率先发起冲击,炮口喷吐的火舌在海面上划出亮色。蓝军防空小组立刻启动便携式防空导弹,锁定伴随进攻的直 - 10 武装直升机。与此同时,隐蔽在沙丘后的 122 毫米榴弹炮群实施覆盖射击,炮弹在两栖突击车群前方筑起烟幕墙,暂时遮蔽了红军的视野。但红军很快调整战术,数架手抛式无人机突然升空,对蓝军火力点进行抵近侦察,电子干扰波随之而来,导致蓝军部分通讯设备出现杂音。
“切换备用频道,启用激光交战系统!” 孙建华的命令通过加密电台传至各作战单元。蓝军士兵立刻激活头盔与枪械上的感应装置,这套系统能实时捕捉射击轨迹与命中情况,被 “击中” 者头盔会自动冒烟并退出战场。下士李锐刚在暗堡中击发两发榴弹,头盔突然冒出红烟 —— 他被红军狙击手锁定了。“对方利用无人机校射,我们的伪装暴露了。” 李锐撤出阵地时不忘标记狙击手方位,后续赶来的机枪手立刻对该区域实施压制射击。
正午时分,红军采取 “正面牵制、两翼迂回” 的战术,特战分队搭乘米 - 17 直升机在蓝军侧后方实施索降。蓝军预备队迅速依托预设的交通壕机动,防化兵同步释放烟幕弹掩护转移。在左翼阵地,蓝军班长王磊发现红军正在使用破障车开辟通路,立即呼叫反坦克小组支援。“红箭 - 9 导弹准备!” 随着发射指令下达,导弹拖着尾焰直奔目标,激光感应器随即显示红军破障车被 “摧毁”,冒出滚滚黑烟。
战斗进入胶着状态时,蓝军依托地下工事展开持久防御。这些深入岩层的工事不仅能抵御重火力打击,还配备了独立的淡水系统与物资储备库,借鉴了翘头岛防御工事的设计经验。当红军突破第二道防线时,蓝军突然从暗堡群中发起反冲击,狙击手利用高精度步枪逐个清除红军的火力点,工兵则在撤退路线上快速布设地雷,形成 “退可守、进可攻” 的防御态势。

暮色降临,海滩上仍不时传来零星枪声。蓝军的激光交战系统显示,已有三分之一的兵力 “伤亡”,但红军的进攻势头明显减弱。“他们的两栖装备油料消耗过半,后续补给船队被我们的远程火力牵制,很难及时跟进。” 孙建华看着战场态势图,上面密密麻麻的红点正逐渐向滩头收拢。此时,蓝军电子对抗分队成功截获红军的补给请求,随即实施虚假信号诱导,使红军运输机偏离了预定空投区域。
这场持续八个小时的岸滩防御战,最终以蓝军成功坚守核心阵地告终。当演练结束的信号弹升空时,士兵们卸下装备,头盔上的烟幕痕迹已变成灰褐色。“红军的立体突击战术给我们上了一课,尤其是无人机与电子战的协同运用,值得好好复盘。” 孙建华擦去脸上的沙尘,目光投向仍在海面上游弋的红军舰艇,“下一次,我们要在障碍设置中加入电子诱饵,让防御更具主动性。”
潮水慢慢漫过滩头的弹痕,蓝军士兵开始清理战场。那些被 “摧毁” 的工事与障碍将在夜间修复,而这场演练中积累的防御经验,已成为他们打磨实战能力的宝贵教材。在信息化战争背景下,岸滩防守早已不是单纯的阵地对抗,而是情报、火力、电子战的综合较量 —— 蓝军在这场砺刃中,正不断锻造更坚固的 “岸滩盾牌”。